张彤,作家
现任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
5月16日晚,纪念比才逝世150周年音乐会在青岛大剧院音乐厅上演,指挥为86岁高龄的上海指挥家陈燮阳先生。
本场音乐会的曲目,上半场为比才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和卡门第一组曲,下半场则是阿莱城姑娘第一和第二组曲。
比才的第一交响曲洋溢着青春的气息,那是作曲家17岁时写就的,相比音乐会接下来的曲目,也许普通乐迷对这部作品不算熟悉。而等到《卡门》组曲响起来时,音乐厅里的气氛明显热烈许多。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小男孩按捺不住心中喜悦,跟随音乐无声地起舞,他的妈妈赶紧制止他,其实其他观众尽管没有像这个小孩儿一样舞动四肢,心里无声的舞蹈估计也已经开始了。《卡门》可能是观众最熟悉的歌剧,也曾在大剧院几番上演,那些金曲只要一唱响,人们就回到了快乐的记忆里。第一组曲中有6个作品,个个轻巧而丰富,有舞动感与跳跃感。这其中我最喜欢《间奏曲》,起初只有竖琴与长笛的重奏,音色空灵,曲调婉转,在《卡门》激烈而动荡的爱情战争里突然飞出这样一段旋律,是令人惊讶的。在观看歌剧时,这首间奏曲就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,它与剧中音乐的色彩既有差异又相联系,让观众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剧情中得以短暂的喘息和逃离。组曲中的编排想来也有这种考量,组曲之间的情绪既有绵延又有变化,《间奏曲》起到了连缀与间隔的作用。
《卡门》组曲有两部,当晚只演一部,下半场则是两部《阿莱城姑娘》的组曲。《阿莱城姑娘》并不是歌剧,而是剧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戏剧。戏剧作品的配乐原是配角,但150年过去,戏剧早已无人问津,配乐倒是长演不衰。与《卡门》的热情摇曳稍有差别,《阿莱城姑娘》的风格清新而更具有叙述性。当晚的演出中木管声部是亮点,长笛、双簧管等乐器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。木管的音色柔和宁静,适合塑造《阿莱城姑娘》中的那个感情世界,在第二组曲中的小步舞曲,同样是以长笛与竖琴的二重奏开始,像两个少年人在熟悉的窄巷中奔跑,曲折又流畅。
在《阿莱城姑娘》中萨克斯管的运用称得上是神来之笔。萨克斯管并不是管弦乐队中常见的乐器,这种乐器出现于1840年,当时的作曲家如柏辽兹非常热心于推广萨克斯管,但真正把它写进自己的作品里的,只有一首声乐作品。比才在《阿莱城姑娘》里充分施展了萨克斯的音色特点,萨克斯的中音区柔和温润,既有突出的个性,又可以与其他乐器融合。音乐史家们认为,在萨克斯的使用上,比才称得上是“既谨慎而又大胆”。我此前并不了解这部作品里萨克斯的意义,从前也没有留意过,当晚的演出看到一位乐手坐在巴松旁边吹奏萨克斯时,还感到十分新奇。我家里有比才作品唱片,既有CD也有黑胶,听到这段时感觉音色奇特也没往萨克斯那儿想,这大概就算是现场演出给我带来的预想不到的收获。
当然还要说一下本场演出的指挥陈燮阳先生。今年是陈先生从艺60周年,前段时间曾看到苏州交响乐团为他过86岁生日的文章,温馨感人。几天前,我还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上海的音乐家发了一组照片,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第一届同学的聚会,他们是72年前的同窗。在这组照片里我就看到了陈燮阳先生。想起上次看陈先生指挥青交还是演斯美塔纳的《我的祖国》,要是没记错,那也得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。看到86岁的陈先生依然活跃在指挥席上,不禁也有一点感叹——就像他自己说的,指挥棒不停,心跳就不会老去,在这场音乐会里,看到他与比才的音乐一起挥洒,也让人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爱乐人永远年轻的道理。
我曾作过许多年记者,“青交”巡演时也曾多次跟队采访,尽管如此,我的音乐专业知识仍然非常有限。看完音乐会,乐团的朋友约我写乐评,其实我难当此任,只是把一些琐碎的感受记录下来,与乐友们分享。